發新話題
打印

華爾基利的延伸閱讀

華爾基利的延伸閱讀

主角施陶芬貝格是一個愛國者,也是個民族主義者.他雖不是納粹主義者,但他相信擴張,也帶頭入侵波蘭.

其實納粹主義在歐洲未必十分盛行,但極端民族主義卻瀰漫三十年代的歐洲.當時種族主義之盛可從優生學之流行略知一二,而歐洲人甚至認為他們有責任'開化'亞非的'低等民族'.法西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就是以'civilise'埃塞俄比亞作藉口,他們甚至認為這是對非洲的功勳.
不少歐洲人相信歐洲是文明的中心,侵略外國即等同擴大文明.德國人講生存空間(Lebensraum),講的是擴張'亞里安優秀民族'的領地.施陶芬貝格相信神聖德意志必須擴張,這正是法西斯(納粹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一種)崛起的土壤,儘管他不認同納粹黨的兇殘手段.這一切在今天可能十分荒謬,但在三十年代的歐洲卻是理所當然.結果是法西斯主義流行全歐,引發二次大戰.


因此當<華>片歌頌施陶芬貝格的愛國來對比納粹荒謬,特別是行刑一幕主角高喊'神聖德意志萬歲'時;我心裡有點不安.到底導演歌頌的意識型態,和戲裡所反對的分別有多大. 



延伸閱讀:Mazower, Mark (1999). Dark Continent: Europe's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New York: A.A Knopf.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