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帖]★產後的生理變化

[轉帖]★產後的生理變化

       子宮的復原
       胎兒和胎盤分娩之後,子宮底的高度從心窩降到肚臍,整個子宮的重量大約一公斤左右。

       產後的兩天,子宮大致維持同樣的大小,然後逐漸縮小,產後的一個禮拜,子宮的重量大約只剩下五百公克,媽媽可以輕易的從肚子摸到自己的子宮,好像肚子裡有一個硬硬圓圓的球體,摸的時候甚至會左右移動。
  


       惡露
       產後子宮的內膜脫落,成為陰道的分泌物,稱為『惡露』 觀察惡露的變化,可了解孕婦身體的恢復狀況 。

       紅色惡露 排出的分泌物,主要是血及少部分的黏液,這些黏液是由胎盤著床位置上一些殘留組織所組成。  產後一到三天 呈鮮紅色或是白色 沒有味道或稍有腥味 若紅色惡露持續不斷且量很多,或產生惡臭,必須儘快找醫師治療。  


       漿液性惡露 產後四到七天,胎盤部位的子宮內膜逐漸癒合,惡露的量逐漸變少、變稀。  產後四到六天 呈粉紅色、棕紅色,漿液狀 通常沒有特殊味道。

  
       產後痛
       產後痛像生產時的疼痛一樣,是由於子宮間歇性收縮所引起,通常產後痛會持續二到三天。

       第一胎產後的子宮會呈現持續的收縮,所以較不會有產後痛,第二胎以上的子宮,肌肉呈現的張力較差,因此子宮無法持續地收縮,呈間歇性的收縮、放鬆,會感覺到子宮一陣一陣的疼痛。此外,若是產後子宮沒有排空,殘留有胎盤組織或是堆積很多血塊,子宮此時會努力將這些物體排出,產後痛會特別明顯,而多胞胎或是羊水過多的媽媽,也會有較強烈的產後痛。 減輕產後疼痛的方法: 若是產後疼痛厲害,引起不適或是焦躁失眠,可以採俯臥姿勢,或是下床走動,可以幫助子宮排出囤積的血塊,或是按摩足部的三陰交穴,(三陰交穴位於足部的兩側,足踝尖上三寸,約四隻手指合併的長度,脛骨後緣),都可以減輕疼痛。
  

       體重的變化
       產後的體重共約減輕九到十公斤左右,在胎兒初生時,由於胎兒、羊水、胎盤的排出以及失血,媽媽的體重會立刻下降五到6公斤。

       產後的一週之內,排尿和排和會特別明顯,懷孕期間水腫的現象在這一段期間會逐漸消退,體重會再減二到四公斤,產前水腫愈厲害的人,體重下降會愈明顯,子宮的縮小及惡露的排出,約可再減輕一公斤的重量。  
  

       腸胃道的變化
       產後腸胃道的變化極為明顯,最常見的是便秘的問題,由於生產過程中,腹部的肌肉收縮太厲害,大腸受到傷害,以致無法發揮作用,此外,也有心理因素的影響,產後因為害怕傷口疼痛,而不敢上廁所,都會導致便秘的問題。 協助排便的方法:  

  
       以運動來恢復過度伸張的腹肌張力。
       提早下床活動,可以增進子宮收縮,使傷口早日痊癒及排便正常。
       均衡飲食。
       攝取足夠的液體。

  
       乳房的變化和乳汁的分泌

       產後乳房能分泌淡黃色的初乳,初乳含有大量的抗體和免疫球蛋白,可以保護新生兒免於受到腸胃道的感染,和正常的母乳比較起來,初乳有較多的蛋白質和鹽類。

       產後的第四天,就會有正常的母乳,乳汁的分泌狀況因人而異,差異很大,同一媽媽每一胎的狀況也不盡相同。產後必須多攝取高蛋白食物,並且早期讓寶寶吸吮母乳,讓乳房排空,或是適當的乳房護理,都可以幫助乳汁的分泌。

       在開始分泌時,乳房會變硬,並且會有壓痛,有時會覺得一陣一陣抽痛,有時疼痛會延伸到腋下,這種乳房的疼痛,通常一兩天就會消失。

  
       排尿
       因為生產時所造成的損傷,產後膀胱往往會水腫、充血,而且感覺的靈敏度以及肌肉的張力都會降低,再加上產後的利尿作用,產後的12-24小時之內,身體會排出大量的尿液,若不加以注意,將尿液排出,會使得膀胱過度膨脹而受到損傷。


       產後的4小時內應下床解尿,若無法排出,可用溫水沖洗會陰,或是用手輕壓恥骨的上方,若仍無法順利排尿,應告之護理人員,必要時予以導尿,在正常的情況下,膀胱會在產後的5-7天之前復原。

  
       排汗
       產後的幾天之內,身體會大量的排汗,排出懷孕期間貯存在體內的大量水分,這種情況無須特別處理,但應隨時將汗擦乾,並更換衣物,以免著涼或影響個人衛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