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美國] [劇情] [卡波特] [英語中字] [RMVB/1.44G]

[美國] [劇情] [卡波特] [英語中字] [RMVB/1.44G]


【中文 名】卡波特
【片  名】Capote
【年  代】2005
【國  家】美國
【類  別】劇情
【語  言】英語
【字幕語言】中文/英文
【視頻尺寸】1280×720
【文件格式】RMVB+AAC
【IMDB評分】7.6/10   34,519 votes
【IMDB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379725/
【片  長】114 Mins
【導  演】班尼特·米勒(Bennett Miller)
【主  演】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凱瑟琳·基納(Catherine Keener)
      克裏斯 庫珀(Chris Cooper)



【簡  介】

  《卡波特》獲評論界和影迷好評,獲獎無數,在藝術院線表現不俗。影片根據傑拉爾德·克拉克(Gerald Clarke)所寫的卡波特傳記(1988)中片斷改編,著重1959年至1965年間關鍵事件。但此5年似乎見證了卡波特的全部生活,他狀態的巅峰和低谷,脆弱敏感,矛盾分裂。
  楚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年生于新奧爾良,長于阿拉巴馬和紐約。言辭風趣辛辣的同性戀者,紐約“上流社會”沙龍的寵兒。1960和1970年代作為“脫口秀”節目嘉賓,屢屢在電視露面。《冷血》後再無像樣作品問世,沈迷酗酒吸毒,1984年因毒品過量猝死,終年59歲。
  悲劇人物的分裂人格,體現在不同時空。卡波特苦心孤詣扮演著不同角色,看似遊刃有余,實則是“局外人”。他在名流雲集的雞尾酒會揮舞雪茄和酒杯談笑風生,诙諧放肆,圓滑掩蓋本性孤獨及出衆才華,華而不實表象下是有創傷記憶的阿拉巴馬孩子。而這位有著古怪腔調、傲慢神情的紐約文人、同性戀者,更成為堪薩斯保守鄉間的天外來客和入侵者。他與環境格格不入,但總會想出辦法重新適應,讓環境“為我所用”。有尊嚴和狡詐的生動靈魂,有微妙的深度。
  因此,注定卡波特與憂悒的罪犯佩裏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共有相似的不幸童年,顛沛流離的苦難,內心的敏感自尊,對生活的貪婪渴望,對文學藝術的熱愛——佩裏繪畫,讀詩歌,彈吉他……兩個不被社會理解的孤獨者之間的聲氣相通。卡波特說,“我們像同一個屋子裏長大的孩子,只不過我從前門出來的,他走了後門”——走了前門的卡波特有了操控的權力,而佩裏生來注定是底層的失敗者,被壓抑和損害,嚼一把阿斯匹林平複痛苦抽搐的神經。佩裏將卡波特引為知己、救星、心理醫生和精神戀人,希望激發卡波特利用外界影響助他減刑的願望;卡波特的感情相對矛盾複雜,他同情、認同佩裏,期望尋到他突發暴力動機,在得到佩裏信任與尊重的過程中痛惜他布滿創傷的生活。而卡波特終究是功利的,同志之愛抵不過作家對描述主體的愛——他視佩裏為金礦,自此他可掘出讓自己的書一鳴驚人的寶藏。有真情相對和逢場作戲,有自私、冷酷、欺騙、背叛和傷害,也有法律、道義上的矛盾。6年嘔心瀝血的寫作過程讓卡波特精疲力盡,他暗自希望佩裏被處決,可成就書的完美終曲。而對佩裏的辜負引發的自責,又將成為他終生負擔……
  “冷血殺手”和“冷血作家”的情誼及《冷血》成為雙刃劍。佩裏激發了卡波特的創作天才,也讓他情緒崩潰。卡波特說,“我寫《冷血》之前,相對而言,是正常穩定的人。之後,我發生了某些變化……很恐怖。”影片暗示卡波特因《冷血》聲名顯赫,也自此成為此書的奴隸,背負良心之債,疏遠朋友和情人,深陷情緒和道德沼澤,在酒精中尋求逃避和麻醉。這是臭名昭著的“浮士德契約”——你可以不朽,但要失去靈魂。



http://www.sendspace.com/file/xeky2j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