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轉貼]《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轉貼]《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悲慘世界》(又譯《孤星淚〉,Les Miserables,即悲慘的人們),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以真實的事件為藍本而創作的。當時一個貧苦農民因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又因黃色身份證而不能就業,這深深觸動了雨果。他花了十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共分爲五部四十八卷的巨著,描寫了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LesMiscosette.jpg





內容

第一部〈芳汀〉,冉阿讓因不忍看姐姐的孩子挨餓而去偷了塊麵包,結果被判五年苦役。在服役間,他四次越獄,又被捕回加刑。出獄後,又遭世人唾棄。這時,米裏哀主教的寬厚與愛心,讓他獲得新生的勇氣。芳汀是一位女工,她真心愛著一位大學生並以身相許,但大學生卻對她虛情假意,不久便棄她去。芳汀生下了女兒珂賽特後不敢返鄉,又被廠長馬德蘭因她有私生子而將她逐出廠,最後她爲撫養幼女而淪落爲娼。這位廠長馬德蘭就是冉阿讓,他改名換姓後當上了市長。當他知道芳汀的真情後,十分內疚,在一次芳汀因毆打企圖污辱她的流氓而被警察沙威逮捕時,馬德蘭出面干涉。沙威認出了他是冉阿讓,但同時有另一個被當成冉阿讓的人正在被審訊,冉阿讓經過一段掙扎後道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就在冉阿讓領著珂賽特與重病在身的芳汀團聚時,沙威前來逮捕他,芳汀受此刺激死去,冉阿讓在被捕後也很快逃出監獄。

第二部〈珂賽特〉,冉阿讓逃出來後,用錢財從德納第手中贖回珂賽特,並打算好好撫養教育她,但又被警察發現,他只好逃到了一個修道院。

第三部〈馬呂斯〉,馬呂斯的父親是共和黨人,在滑鐵盧之戰中幸存。馬呂斯在父親快去世時才瞭解真相,參加了共和黨團體「ABC」(法文讀作Abesse,即受委屈的)。馬呂斯愛上一名少女,這少女就是珂賽特,但他並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和這少女在一起的先生是冉阿讓。

第四部〈馬呂斯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在這章中,馬呂斯找到了珂賽特的住處,向她傾訴衷情。他倆常幽會。但馬呂斯的外祖父不答應這婚事,因此馬呂斯和外祖父決裂。不久,ABC成員都投入了巴黎起義,冉阿讓也加入了戰鬥。

第五部〈冉阿讓〉,在戰鬥中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將他救離險境,警官沙威不願再逮捕冉阿讓而自殺。馬呂斯和珂賽特終於成婚,但馬呂斯覺得冉阿讓的過去是肮髒的,不願與他同處。等他瞭解到冉阿讓是把他帶離街壘戰鬥的救命恩人後,和珂賽特趕去看他時,這位悲痛的老人帶著聖潔的光輝離開了人世。

寫作歷程

雨果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時間跨越達三十年之久。1801年,一個窮苦農民,因饑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刑。1828年,雨果開始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可是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第一部定名爲《苦難》,書稿寫出將近五分之四時,雨果捲入政治漩渦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1852年他被小拿破崙(拿破崙三世)政府驅逐而開始流亡,他離開祖國,離開他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流亡,使他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他用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爲《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爲「苦難」,因饑餓偷麵包而成爲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爲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爲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著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藝術成就


《悲慘世界》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這裏有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巴黎的貧民窟、修道院、法庭、監獄、大學生居住的拉丁區、構成廣闊而典型的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畫面!小說的人物也是典型的。雨果倡導的美醜對照原則在人物塑造、場景描寫等多方面廣泛地得到運用。作者善於用誇張的手法塑造不同尋常的人物,用虛構的偶然的因素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同時小說還充滿著濃郁的抒情氣氛,整部小說彌漫著浪漫主義氣息。這部小說集中地體現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雨果認爲,世界上存在著兩種法律: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起良知,進而改革社會拯救人類;低級的法律是刑罰,它依靠懲治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體現者爲米裏哀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後者的代表警官沙威,則如鷹犬一般跟蹤冉阿讓,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動物,他最後的精神崩潰投河自盡,表現了現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虛弱及它的破産。

感想

在〈作者序〉中,雨果指明了創作目的:揭露因法律和習俗造成的壓迫,暴露這個世界如何「因貧困使男子潦倒、因饑餓使婦女墮落、因黑暗使兒童羸弱。」企圖使小說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讀《悲慘世界》,從中能感受到的便是人間的真情,更能體會到的是一種默默的愛。從雨果的字裏行間中,能體會到自由、平等、博愛的文學思想。書中雖然有許多不幸的人、悲慘的人,但是,有了愛的感化,便足以抵抗和消滅社會的不平等。

《悲慘世界》在重大歷史事件的描寫和人物的塑造方面都巧妙地運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使小說中的人物及情節結構都富有傳奇性,增加了作品的藝術魅力。雨果的小說不僅是要你領略其藝術內含,更要你明白其中的哲理:「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但在不幸的另一面,有許多人爲了愛而犧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