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 ~ 超焦距

轉貼 ~ 超焦距

超焦距


爛文一篇以饕知音, 從此兩不相欠。

超焦距

光圈是控制入光量的工具, 光圈開孔越大, 入光量越多, 反之, 開孔越小, 入光量越少, 入光量的多少配合快門增減, 就可以獲得相同曝光量的照片。在實用的層面上, 光圈的取捨往往以景深的需求為依歸, 所謂景深, 是指在某個對焦距離下, 離合焦點前和後的某個距離都清晰的範圍, 光圈大小和景深的關係是, 光圈開得越大, 景深越淺, 相反地, 光圈開度細小, 景深越大。具體拍攝時, 我們常常徘徊在需要用到甚麼光圈的問題, 簡單地說, 想突出主體, 例如拍攝人像照片, 使用大光圈將背景虛化就行了, 拍攝風景照片, 往往需要距離差很大的前景和背景都清晰, 便需要使用小光圈, 問題是, 怎樣的光圈才算適合? 光圈運用是個高階課題, 本文談談初階的超焦距。

Q: 甚麼是超焦距?

A: 超焦距的意思是, 在這級光圈下, 由無限遠至某個近距離都清晰的範圍。請參看下圖, 將AF Nikkor 35mm f2D的光圈調至f/11, 對焦於約3.7米處, 則景深範圍可從無限遠近至2米, 那麼, 3.7米就是f/11的超焦距點, 所以, 超焦距的定義是將對焦點至無限遠都納入景深範圍, 而更近的景深則是附送的。



Q: 超焦距的傳統應用

A: 在手動對焦年代, 突發記者經常使用超焦距技術抓拍, 沿用上圖的例子, 將鏡頭預設在f/11, 並將對焦環的無限遠對焦點對正f/11相應的景深尺左方, 抓拍時完全不需對焦, 若使用光圈先決自動曝光相機, 直接按下快門就可以了, 只要主體不近於2米, 這幅圖片的任何一部份都是合焦的, 正確地說是任何一部份都在景深範圍以內。

Q: 變焦鏡頭沒有景深尺, 怎樣得知超焦距點?

A: 使用景深計算器, 現代幾乎人人都有PDA, 下載一個景深計算程式便隨時可以得知超焦距點, 如圖二所示。



Q: 若沒有PDA, 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A: 有的, 計算方法很簡單, 但我需要作點詳細解釋。

先介紹一個近似公式:

超焦距 = 鏡頭焦距平方 / (光圈值 X 彌散圈直徑)

這裡先補充說說彌散圈的基本概念, 在135系統中, 我們假設彌散圈直徑是0.03mm, 至於這個數字從何而來, 本文暫按下不表, 筆者的另一篇談及景深的文章曾經提及。

以圖一的鏡頭代入公式計算:

超焦距 = (35x35)/(11x0.03) = 3712mm = 3.712m, 由於這是近似公式, 且彌散圈直徑也取最簡單的近似值, 計算結果和上文所說的3.7米有點兒出入, 但只相差不足0.1米的距離在日常使用並不礙事, 因此, 我們沿用這近似公式, 進一步簡化如下。

因為鏡頭的焦距常以毫米標示, 而拍攝距離則常以米為單位, 因此, 將公式除以1000就得直接得出以米為單位的超焦距點, 換句話說, 公式變成了: 超焦距(米) = 鏡頭焦距平方(毫米) / (光圈值 x 30), 不過, 30這個數字在這裡毫無意義, 我們將其移往上層, 又變成了: 超焦距(米) = 鏡頭焦距平方(毫米) x 0.03 / 光圈值, 巧合的是, 移往上層之後, 0.03不就是剛才所談的彌散圈直徑嗎? 這個數字就有意義了, 因此, 我們將公式修正為:

超焦距(米) = 鏡頭焦距平方(單位毫米) x 0.03(彌散圈直徑) / 光圈值

這個公式只是個很簡單的四則運算, 任何一台手提電話也具備計算功能很易得到答案, 即使筆算也只是一分鐘內的事, 以後運用光圈就不需要估計了。

Q: 試舉個日常使用超焦距拍攝的例子

A: 拍攝風景人像照片, 使用35mm鏡頭, 人物距離相機3.5米, 背景假設是無限遠, 根據上述簡化公式移項:

光圈值 = 35x35x0.03/3.5 = 10.5, 由於沒有f/10.5這級光圈, 在保險的條件下應選比計算結果更小的光圈值, 所以, 使用f/11就最適合了。

Q: 這公式適合用在變焦鏡上嗎?

A: 任何鏡頭也適合, 只要其中有個因子「彌散圈」是個變數, 0.03mm這個數字是135系統的標準, 假如你有任何牌子的135鏡頭, 用此簡化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 跟刻在鏡頭上, 或印在說明書上的數字比對, 是一樣的。

Q: 上述計算結果需用到f/11, 這級光圈好嗎?

A: 所謂最甜光圈, 只是測試一派專有的玩意, 攝影是務實的, 光圈運用必以景深控制為基礎, 上述那個例子可看到, 即使用到35毫米鏡頭, 拍攝人像風景照片, 也有很大機會用到小光圈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