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英雄的光輝與失落Beethoven Symphony No.3 版本比較(1)

英雄的光輝與失落Beethoven Symphony No.3 版本比較(1)

英雄的光輝與失落Beethoven Symphony No.3 版本比較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11

TOP

[url=http://hk.rd.yahoo.com/blog/mod/art_title/*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11]英雄的光輝與失落Beethoven Symphony No.3 版本比較[/url]網誌分類:Beethoven |

網誌日期:2009-02-17 21:46
貝多芬英雄交響樂是古典樂界劃時代的巨作,在此之前的音樂無論長度,情感深度,樂曲複雜度均無法與「英雄」相比。而貝多芬這首交響樂更被評為浪漫時期的啓蒙之作,樂曲用奏鳴由式寫作,更是奏鳴曲式的典範。
相信很多資深的樂迷都聽過「英雄交響曲」的故事,貝多芬一直仰慕法國大革命的理想,當然也仰慕法國偉人拿破崙,他原本想將交響曲題獻給拿破崙,但他聽到拿破崙稱帝後怒不可遏,用刀子將樂譜第一頁提獻給拿破崙的字眼挑走,改為「英雄交響曲」。

樂譜第一頁的更改痕跡。

拿破崙畫像
第一和第二樂章包含複雜的情感,均以奏鳴曲式寫作,分為:
引子、呈示部第一主題、連接部、呈示部第二主題,發展部,重現呈示部、結尾。
第一樂章簡短的引子,像對我們說〝留意〞開始了這一音樂歷史上驚天動地的作品,隨之而來的大提琴沉實而畧帶遲疑的旋律引出第一主題,但小提琴即時為這黑夜帶來光明。一輪疑惑不安的音樂開展了第二主題,像在說〝我們將何去何從〞,但管弦樂豪爽答道〝哈哈,人生有甚麽值得擔心?樂曲隨即發展至高潮,就在樂曲最雄壯激烈的時候,一切又突然崩潰,在土崩瓦解之時,一段憂鬱遲疑的旋律又像幽靈一樣重現。就在這時,法國號兀突的重奏第一主題(首演時貝多芬的學生以為法國號不聽指揮奏早了)引領樂曲進入重現部重覆第一及第二主題。最後樂曲輝地,自信地面對挑戰,直到樂曲終結。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 55: Allegro con brio - Karajan, Herbert von
第二樂章以沉重的步伐開展了「葬禮進行曲」,弦樂漸漸加強就像死神一步步踏近,是為法國大革命死者默哀還是為拿破崙預寫天鵞之歌?但第二主題為這悲傷的葬禮帶來一點美好的旋律,是對昨日美好時光的一點回憶嗎。樂曲發展成莊嚴神聖的音樂,是國葬的萬人哀悼,國旗蓋棺的壯烈,音樂在問〝為何如此〞隨之而來是呼天的哀嗚。在重示主題後,樂曲靜靜作結,充滿哀思,也充滿尊嚴。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 55: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 Karajan, Herbert von




第三樂章是一簡短的諧謔曲,樂曲輕快活潑,像春天重臨,花開滿地,是革命艱難之後的狂歡節嗎?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 55: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Karajan, Herbert von
一下強奏宣示第四樂章開始,音樂自慢而快進入你追我逐的變奏,輕快節奏像勝利的光臨,但就在眾人狂喜之中,音樂卻又進入多愁善感的小調,說到底,英雄也不過是人,樂曲最後也掃徐一切疑惑,輝煌地終結。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 55: Finale, Allegro molto - Karajan, Herbert von
未看過樂譜的朋友可到以了綱站,三藩市交響樂團總監Michael Tilson Thomas 會一邊演奏,一邊親身解繹。
http://www.keepingscore.org/flash/beethoven/index.html
找來1950- 2000 年的六個具代表性版本作比較:
Wilhelm Furtwangler/ Berlin Philharmonic 1952 Tahra
Otto Klemper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 1955 EMI
Otto Klemper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 1959 EMI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76 DG
Herbert Blomstedt/ Staaskapelle Dresden 1979 Berlin classics ( reissue by Brilliant)
David Zinman/ Tonhalle Orchestra Zurich 1998 Arte Nova
Clutyens Beethoven Symphony review: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192
Wand Beethove Symphony review: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1

TOP

[url=http://hk.rd.yahoo.com/blog/mod/art_title/*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13]英雄的光輝與失落Beethoven Symphony No.3 版本比較[/url]網誌分類:Beethoven |

網誌日期:2009-02-18 10:18
Wilhelm Furtwangler 一生以演奏貝多芬交響樂為名,他的演繹是沿襲十九世紀浪漫派風尚,認為指揮家是要再創造音樂,故他的錄音常有他獨特的變速,令樂曲聽來更具戲劇性與張力。
他在1952 年與Berlin Philharmonic 的錄音是他在戰後風燭殘年的現場錄音,錄音質素並不佳,很多管弦樂的細節都模糊不清,但相信已是Furtwangler 錄音之中錄音質素較清晰的了。
第一樂章Furtwangler 的演繹偏慢,各份的情感得到很多空間發揮,氣度寬宏,他標誌式的變速在高潮發展部使樂曲增加了動力,但也會有人認為這破壞的連貫性。
第二樂章是驚人的慢,用了近十九分鍾去演繹「葬禮進行曲」,這是沉沉的痛,切切的悲,死神的步伐一步步踏至,但沒有呼天搶地,而是默默的哀思。結尾的一段更將節奏減慢,使人感到淡淡的離愁,依依不舍。
第三及第四樂章生動活潑,但錄音的限制也明顯。
整體是獨特的演繹,第二樂章尤其深刻。但錄音及技術上不均的情况不少。

我的Blog 有試聽片段: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13

TOP

Fricsay conducts Beethoven Eroica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Ferenc Fricsay
Recorded: 5/2/1961
Part I
http://hk.youtube.com/watch?v=y0aZrVsEmA8&feature=related

Part II
http://hk.youtube.com/watch?v=R4nk-eClJYk&feature=related

Part III
http://hk.youtube.com/watch?v=DvdE_AqogNI&feature=related

Part IV
http://hk.youtube.com/watch?v=GvCA97K05UM&feature=related

這個也很不錯,條理分明,具代表性版本之一.

TOP

[url=http://hk.rd.yahoo.com/blog/mod/art_title/*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14]Klemperer 「英雄」交響曲的代言人[/url]
網誌分類:Beethoven |

網誌日期:2009-02-19 11:09
Otto Klemperer 在戰後受Walter Legge 之邀,掌Karajan 訓練過的Philharmonia Orchestra, 當時的Philharmonia 技術上真可謂世界前列,有Dennis Brain 擔任法國號首席,比之當時戰後的Vienna Philharmonic 和Berlin Philharmonic 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Klemperer 帶領下更錄下很多精彩錄音。
Otto Klemperer 錄過「英雄」交響樂两次,第一次為1955年的Mono 錄音,這個錄音一出版就被當年Gramophone 評為最偉大的貝多芬錄音,今日重聽這個依然是我最喜愛的「英雄」錄音。
第一樂章一開始Klemeperer版即感到這是一個活力的演奏,音樂從容不迫但充滿前進動力,第二主題的疑惑與大笑一聲樂段營造得生動,發展部的高潮與崩潰也令人震撼,樂曲末段也光輝耀目。
第二樂章Klemperer指揮得沉重而具張力,第一主題像儀仗隊漸漸步近的效果也自然,發展部是萬人同悲的國葬,莊嚴榮哀,結尾也能表達無限哀思。
第三第四樂章表現了樂隊的機動性和技巧,是一近乎完美的錄音,錄音效果也清淅平衡,只可惜是單聲道。

Klemperer 與Philharmonia 1959 年以立體聲重錄此曲,我們可聽到當時Philharmonia 出色的演奏,Otto Klemperer 演奏貝多芬時愛將第一及第二小提琴分在指揮的左右兩邊,大提琴中提琴在中間,這個安排可令第一及第二的一問一答更清淅,令我更了解貝多芬原意。管樂在錄音中也較為突出,使人聽到樂曲細節
可是1959年的錄音裹,Klemperer 失去了1955年錄音的火花和活力,第一樂章慢了近一分鐘,Klemperer 的厚重仍然存在,但令人覺得沉悶。第二樂章影響較少,音樂依然動人。但第三四樂章樂團就失去很多炫技的機會,偏慢的速度可令我們聽到更多細節,但令人更難投入。


[url=http://hk.rd.yahoo.com/blog/mod/art_title/*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14][/url]

TOP

1952 年的錄音已模糊不清,樂隊的技巧音色等只能憑空想像,只可對速度造句作評價,樂趣大減。

1930-1940 年錄音更不可想像。

如兄台想為心愛版本作評論當然歡迎,但隨之我會介紹三個我欣賞演錄俱佳的立體聲版本。

TOP



這套我有,他的Bruckner 4又是代表作之一, Munchner Phil在其手上的確是巔峯;如果同年代可與之接近的只有Abendroth !

TOP

即然覺得好,還望能細緻一點描述演繹風格,錄音質素等,如有短片段更佳。

簡單的問題,是單聲道還是雙聲道,小提琴是在一邊還是分置在左右?

在我的Blog 有簡短片段參考: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