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軟實力 Vs 硬實力????

軟實力 Vs 硬實力????

到底軟實力重要還是硬實力重要?? 如何改善軟實力??

軟實力概念:由美國哈佛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的.

如果單單看誰的拳頭硬,誰的錢財多(財大氣粗),誰就威風,這樣做未必會令人心服口服,或者贏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佩,最多只能夠贏得世人對你有一個表面的屈服,但是人家心底下是否服你呢?會否暗地裡討厭你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近年來,網路上聲討那些:暴發戶,小農社民的聲音此起彼落,有些人的批評是中肯的,是具有建設性的,這些批評都可算為不無道理.當然,當中也不乏一些比較上極端了一點兒的批評,當中有一少部份人看似一竹竿打一船人.不過,因何會有人這麼討厭暴發戶,小農社民呢?當中一定有它的理由.我暫時不談論個詳細因由,我只想帶出一個問題,現在內地有一少部份人富起來,可以來港買名牌,買珠寶手飾,不過,這些只是硬實力,有硬實力而沒有軟實力的下場就是贏得世人對你有一個表面的屈服,而沒有從心底下發出的一種尊重和敬佩.其實不論是國家或者是個人,都應該要有軟實力和硬實力.有時軟實力比起硬實力更加重要,這會影響個人或者國家的形象.

今次呢個帖純粹討論軟,硬實力問題,希望大家集中討論,不要影射別人或離題!!多謝合作!!

TOP

日本在發展軟實力上,真是全球最強的,這值得中國學習,例如今天很多人,一提到日式食品,日劇,日本旅遊,都會好開心.大家一提到日本人都會認為他們守秩序,有禮貌,服從性高.以下有一篇文章想同大家分享:
                                   日本開播英語頻道推價值觀 逆市擴展軟實力
【星島網訊】日本近日推出全新的英語新聞頻道以促進世界對日本的了解,這些舉措必將進一步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儘管日本目前政局不穩,國內經濟陷入衰退,但日本在多條線路施展一貫的“軟實力”攻勢。

英語頻道傳播日本文化


  《廣州日報》報道,日本政府想要使日本島成為世界文化的驛站,在它的倡議下,一個全新的英語國際新聞頻道NHKWorldTV于2月2日開播。該頻道24小時不間斷播放,可通過衛星接收、有線電視網路轉播和在寬帶互聯網(www.nhk.or.jp/hkworld/)上收看部分內容。
  這一新頻道完全把從前的一個同名頻道改頭換面,每小時節目分成兩部分:半小時新聞(週末為10分鐘)和半小時有關社會、文化、經濟或科學的固定節目。該頻道報道內容以日本為主,其次是亞洲。
  該頻道所屬的日本國際廣播公司總裁高島肇久上周在東京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我們在展示日本人不同的言論和傾向的同時,希望促進世界對日本的進一步了解”。他強調說,日本的外交影響力以及傳媒的能見度與其經濟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不符。新推出的頻道想要為填補這個空缺助一臂之力。
  NHKWorldTV頻道通過衛星和ipTv(互動式網路電視)覆蓋五大洲8000萬人家,而該頻道負責人想要從現在起5年內使這一數字上升到1.5億。但日本居民無法收看該頻道的節目。
  今後還有可能推出除英語以外的另外幾種語言(漢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和法語)的頻道。推出該頻道來自政府的意願,因為日本對東京的聲音沒有充分地轉達到國外感到遺憾。
  首相麻生太郎在2006年擔任外相時曾嚴厲地質疑,“日本的電視外交與其他不同國家相比能力差”。他希望自己的國家“更積極主動地對外宣傳日本文化”,並認為“創建一個以新聞為主的有關日本的英語國際頻道很重要”。
  一些外國觀察家擔心NHKWorldTV頻道缺乏獨立。然而,高島肇久保證,該頻道的目的就是“展現日本應有的面貌,包括它的種種爭論”。
  此外,高島肇久強調,日本有許多精通英語的知識分子和知名人士可在該頻道上發表自己的評論。“日本並不是要到處吹噓自己做了些什麼。但我們的沉默和謙卑讓全世界人民不知道我們所作的努力。”

軍事發展受限轉投“軟實力”


  二戰結束後,日本憲法限制國家發展軍事力量,政府繼而開始以增強軟實力方式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試圖借助經濟、文化和對外援助等多種手段在全球施展魅力攻勢。
  本次金融危機給日本提供了一個提升軟實力的難得機遇。剛剛從10年債務危機中重新崛起的日本銀行財大氣粗,他們向諸如摩根斯坦利之類低迷不振的公司注入資金。日本還在海外掀起另一波投資熱潮,從非洲到亞洲開設工廠和代表處。去年10月,日本央行甚至將外匯儲備中的一部分拿來資助冰島等受困于金融危機的國家。日本並非只是到處撒錢。日本國會議員田村太郎說:“我們有機會幫助拯救整個世界,同時向世界傳達一種社會責任感。”
  麻生太郎近日在達沃斯論壇上宣佈,日本將提供1.5萬億日元(約合170億美元),幫助亞洲地區應對金融危機。這筆資金將由日本官方發展援助支出,主要流向是湄公河以及南亞地區。他還重申了日本去年作出的向國際貨幣基金注資1000億美元的承諾。

日本民眾成為重要推力


  相當一部分成長在全球化時代的日本人認為,他們的國家有責任與世界其他國家交往並協助它們。許多頂尖學校畢業的日本人熱切地想要赴海外工作。為聯合國工作的日本專業人員7年前不足500人,如今已有將近700人。日本青年海外協力協會自1965年以來已向70多個國家派出超過3萬名志願者。

環保等領域成為別國榜樣


  如今,日本在多個領域成為全球效倣的榜樣。即使在那些日本侵略者曾經犯下殘忍戰爭罪行的地方,日本也受到空前的重視。對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而言,日本是從貧窮戰敗國迅速轉型為尖端技術創新國的成功範例。這些國家正在研究,日本在實現這一轉型的同時,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特徵。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理事長小倉和夫說:“日本現代歷史是在不拋棄文化認同和傳統的前提下實現高度經濟發展和民主繁榮。”
  環保是日本作為《京都議定書》誕生國所珍視的價值觀。不少國家正向這個環保思想蔚然成風的國家尋求生態保護方面的經驗。“日本企業界領袖非常關注能源效率。”日本國際合作銀行特別顧問本鄉隆說,“我們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享受美好生活,但會以可持續的方式做到這一點。”

推廣日語+輸出動漫形象


  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自身影響力,日本試圖通過推廣日語,引發其他國家民眾對日本事物產生興趣。今天,外國人學習日語的興趣更強烈。日本政府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範圍內有約300萬人以日語為外語,這一數字是1990年的3倍。“外國人曾經為了工作等原因學習日語。”東京丸紅研究所顧問杉浦勉說,“但是今天他們學習日語是因為他們對日本文化感興趣。”
http://www.stnn.cc:82/pacific_asia/200902/t20090204_972543.html

TOP

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日語教學,日本基金會每年會邀請來自超過50個國家的500名外國教師赴日本參加全部免費的培訓課程。此外,日本基金會還計劃到2010年前在海外建立100個日語中心。

兩隻貓風靡全世界


  現年69歲的麻生太郎自稱是動漫迷,呼籲日本實行“漫畫外交”。如果問日語專業的外國學生有什麼願望,他們可能想要由一對可愛的卡通貓給自己上課,那就是HelloKitty和機器貓哆啦A夢。
  2008年5月,HelloKitty成為日本旅遊大使。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務省舉行了一個特殊的“外交使節就任儀式”:全世界都家喻戶曉的藍色的機器貓哆啦A夢正式“接受”時任外務大臣高村正彥的“任命”,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卡通大使,承擔向全世界宣傳日本動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對外形象的重任。
  有美國媒體認為,HelloKitty和哆啦A夢的新身份顯示,日本的海外影響與其流行文化密切相關。HelloKitty並非“土生土長”的日本貓。然而,這只小貓卻成為日本最成功的出口產品,成為一個開放日本的象徵。

對外援助促推日本價值觀


  過去10年,日本海外援助預算急劇下降。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擁有長期經濟繁榮帶來的充裕資金,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援助國。現在,日本僅僅是第五大援助國。作為日本海外援助的積極倡導者,麻生認為,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是“輸出日本文化的體面途徑,也是傳播日本價值觀的重要方式”。
  2008年8月,日本外務省要求2009年增加對外援助預算13.6%。2008年10月,麻生簽署了一項創紀錄的針對印度的45億美元貸款,創下對印援助的最高紀錄。此前5個月,日本許諾在2012年前把對非洲的援助資金翻一番。
  當然,日本對外援助並非是無私的。例如,當日本承諾為非洲的一條公路提供資金,日本企業就打算從這些利潤豐厚的合同中獲利。但對外援助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日本企業獲得豐厚利潤,就像一些美國人相信美國有責任在全球散播民主一樣,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也迫切希望在世界播種他們的理念。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能夠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不失去根本。
  前聯合國難民事務署高級專員緒方貞子負責日本國際合作機構的工作。這家機構今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雙邊發展機構,擁有100億美元運作基金。
  現年82歲的緒方不厭其煩地宣傳日本在海外所從事的援助事業,“日本並不是要到處吹噓自己做了些什麼。”緒方說:“但我們的沉默和謙卑讓全世界人民不知道我們所作的努力。”

理性認識日本的軟實力


  在國家對外交往中,利益是一個首要考慮的問題。如前所述,日本提升軟實力最終還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考慮就是,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日本的勞動力正變得越來越緊缺。為使工廠獲取足夠的工人並使老齡人口得到照顧,這個亞洲國家需要從海外進口更多勞動力。而要吸引熟練技術移民赴日,還有比引發他們對日本的一切事物產生興趣更好的辦法嗎?
  此外,日本企業也面臨全球性挑戰。由於日本國內沒有足夠的購買力,為保持增長,這些企業必須進行海外擴張。例如,日本國內汽車銷售不佳,日本第二大汽車企業本田公司去年又在泰國開設了第二家工廠。另外,日本制藥企業也在收購美國和印度的競爭對手。據統計,在去年前10個月當中,日本企業海外收購比上年同期翻了4倍,總金額達670億美元。
  對於日本來說,如要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日本首次發起全球攻勢時,因為海外僱員無法忍受日本管理層的責難,許多並購和收購最後都萎縮了。同樣,如果要引進足夠的勞動力,日本還需要改革嚴厲的移民政策。
http://www.stnn.cc:82/pacific_asia/200902/t20090204_972543_1.html

TOP

                          全球主義者 中國處於軟實力發展初級階段

對於世界上公認的一些最好的做法,中國如饑似渴地去傾聽、學習,並把它們貫徹于發展實踐中,中國還對評估“時代趨勢”抱有濃厚興趣。
  中國官員和學者們仔細研究了歷史上其他國家的成敗,有意避免重蹈覆轍,並把成功經驗應用於本國。中國認真評估它面臨的全球和地區環境,對政策作出相應調整。
  美國哈佛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的“軟實力”概念,特別引起當今中國的戰略興趣和戰術關注。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注意這個概念;近年來,中國明確表示通過行動和政策增強軟實力,這是與中國渴望提升其國際形象、說服別國相信其崛起的友善本性,以及防止構築反華聯盟的想法相一致。
  事實上,中國把傳統意義上的實力,視為軟實力不可或缺的補充。北京認為,一個國家若無經濟和軍事實力當後盾,其文化和知識上的吸引力也會黯然失色。中國認識到在發展“綜合國力”時,硬實力和軟實力齊頭並進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中國一直在尋求發現一種將其與西方區分開來的某種東西,即對國際社會和世界文化的一種獨特和積極的貢獻,而它最終與中國緊密相連。在中國看來,當前倡導的“和平發展”、“和諧”、“雙贏方案”和“戰略夥伴關係”等符合這種模式。不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禮儀和教條,特別是那些與儒家有關的內容,被視為中國今後可以推出的更重要、更具普遍性的文化貢獻。
  為此,中國不僅向別國提供實實在在的資金和基礎設施援助,而且向外國派出醫生和教師,向外國人提供在華受教育機會,鼓勵傳播傳統中醫以及推動海外中文學習。這種理想主義言辭和建設性行動的組合,確實吸引並說服了東南亞、非洲和其他地方的國家,從而推動中國軟實力的不斷提升。
  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明顯。民意調查顯示,無論是在東南亞還是在拉丁美洲,中國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支援率都很高,這主要是由於當地人認為與中國交往帶來了經濟利益。
  不過,中國的軟實力抱負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在歐洲、美國、日本乃至南韓等發達世界,近年來民眾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更令中國關注的是,在印度和俄羅斯等關鍵鄰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也在惡化。究其原因,來自中國的經濟挑戰是一大因素,而對中國軍力上升的擔憂也顯而易見。
  即便在對中國較多正面看法的發展中世界,問題也在不斷浮現。大量見諸媒體報道的包括:非洲有些人不滿中國商品擠掉本地產品,或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雇用中國員工而不是本地勞動力,中國投資者對當地環境標準不感興趣以及認為中國榨取資源是一種新殖民主義。
  約瑟夫·奈認為,在全球資訊時代,“成功不僅取決於誰的軍隊獲勝,還取決於誰的故事精彩”。最終,軟實力不僅僅是聲望問題,它還是某國憑藉魅力讓他國做有利於自己的事情的能力。
  中國目前仍處於軟實力發展的初期。但北京顯然在為這個目標做出嚴肅、具體和有意識的努力,並具有足夠耐心今後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作者:C.F.Bergsten等 譯者:小河)

http://www.stnn.cc:82/ed_china/200902/t20090211_976601.html

TOP

看來現今世代所指的軟實力,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近似以德服眾的東西.其實國家形象是直接地受到國民的行為所影響,正如早前看過一個調查全球那個國家的旅客最受歡迎,日本旅客的排名遠遠高於中國,還排名在較前的位置!!
宣傅軟實力,不單是要在外國興建孔廟,更加重要的是要改善國民質素,到別人地方旅遊,最重要的是"入鄉隨俗"尊重當地文化.

TOP

基督教箴言報 “中國CNN”的雄心與難處
中國官方計劃在未來一兩年發起中國自己的國際電視新聞頻道,擦亮中國在海外的形象,同時挑戰CNN,BBC和其他廣播公司,不過北京要實現這個夢想會有一定難度。
  北京大學新聞學教授龔文庠(Gong Wenxiang)告誡說,中國的形象非常重要,但首先是媒體自身形象的問題,如果媒體缺乏信譽(credibility),那無法想像它如何改善國家形象。
  這樣的保留態度似乎並沒能抑制官員的雄心。
  據報道,政府已經撥出超過60億美元去發起這個電視臺,讓官方新華社的海外分社數量差不多加倍,並讓官方喉舌《人民日報》升級。
  這種幹勁反映中國向世界展示積極形象的熱情。
  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Yu Guoming)抱怨說,中國聲音之強度與其世界地位不符。他擔當那個電視項目的顧問。
  中國官員很清楚,如果可以成功部署,他們的媒體可以發揮作用推進北京在全世界的“軟實力”。
  喻國明承認,中國目前通過CCTV的英語、西班牙語和法語頻道進行的國際推廣結果並不理想,部分原因是“忽視西方聽眾的平衡要求。”
  他表示,他們會試圖以西方媒體的方式做新聞,只有通過客觀的報道,才能創造受人尊敬的、有影響力的電視頻道。
  香港大學中國媒體項目的班志遠(David Bandurski)認為,中國政府的國際媒體計劃是中國新聞管理新辦法的全球方面——積極尋求影響這個議程,而不是僅僅依賴審查。
  班志遠認為,“他們意識到審查只會造成真空”,讓西方報道趁機而入。他認為新的焦點在於“如何駕馭這個議程”。
  班志遠說得很直率,“關於如何建立信譽,他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作者:Peter Ford;原標題:北京發起“中國CNN”以擦亮海外形象)
http://www.stnn.cc:82/ed_china/200902/t20090205_973741.html

譯文為摘譯,http://www.csmonitor.com/2009/0205/p01s01-woap.html

TOP

中國國家公關戰略全面啟動 用軟實力影響世界
在2008年遭遇了不止一次的國際公共危機之後,國家有關部門日前已經全面啟動國家公關戰略。專家分析說,“中國已經清晰地認識到,誰的話語越強勢,誰就能在特定議題上佔據上風。中國國家公關要競奪和建構的,正是國際話語權。”
提升國家形象勢在必行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香港媒體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中央政府準備耗資450億元人民幣,推動它的主要媒體機構向國際擴張,以改善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三大國有媒體(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提出的有關計劃如果值得推行,每家媒體最高可獲得150億元資金。”
  央視此前已經宣佈將在今年推出阿拉伯語及俄語頻道。目前央視有四個國際頻道,分別以普通話、英語、法語及西班牙語播送。到2012年之前,央視計劃實現7種語言11個頻道的國際化戰略。
  中國媒體的擴張計劃和西方媒體最近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收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則說,450億元的媒體擴張詳細計劃還沒擬出,但主旨是已經擬定的了,就是要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喻國明曾經就相關議題接受政府部門諮詢。他說:“政府已經決定要做了,但至於如何做、做什麼,他們還要繼續研究。”
  其實,自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高層對中國國家公關戰略的重視與日俱增。2008年12月20日,主管宣傳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紀念中國電視事業誕生暨中央電視臺建臺50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要加強國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並表示:“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
  1月4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李長春也重申了“努力增強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要求。
  “西方媒體表現出來的中國形象,讓中國領導層認識到,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有了很大分量,但中國的聲音和文化影響,卻沒有相應的地位。”喻國明解釋說,450億元的媒體擴張計劃,正是因為去年北京奧運聖火全球傳遞期間在多個國家遭遇的抗議示威與衝突事件,進而改變了部分高層官員的想法。
  其實,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國家公關的出發腳步,已經晚了許多。反觀中國的國家公關,始終沒有提升到一個系統性、戰略性的層面,也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路線圖。國務院新聞辦、外交部以及諸多媒體機構的對外宣傳、國際交流與傳播活動層出不窮,但各單位之間缺乏協調。中國國家公關能力的不足,終於在2008年不止一次的國際公共危機中暴露無遺。
 國際公共危機中公關能力嚴重不足
  發生在西藏拉薩的“3·14”事件雖已漸漸散去。但“3·14”事件卻引發中國國家公關的反思。隨後發生的奧運聖火海外傳遞被干擾事件,更讓中國措手不及。
  2008年4月1日,北京奧運聖火開始全球之旅。但從倫敦到巴黎、舊金山,奧運聖火所到之處受到嚴重干擾。與此同時,西方對華輿論攻擊愈演愈烈。
.
.
.
<續>
  http://www.stnn.cc:82/china/200902/t20090203_972148.html

TOP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胡百精分析說,“達賴集團和其他反華勢力發表的議題主要集中在價值層面,上講天理,下講人性。雖然他們所描述的事實充滿漏洞,卻能夠俘獲人心。”“比照之下,我國的對外資訊發佈更強調事實論據,譬如始終強調數十年來對西藏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經驗表明,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事實經常被來自價值層面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民族情緒打垮。”  不過,針對西方發起的輿論合圍,國內的政府、媒體、知識精英甚至包括民眾,開始從容應對國家話語的框架競爭問題。聖火傳遞被騷擾事件發生後,海外華人迅速表現出“空前的團結”。這股民眾自發的力量,還充分體現在了國際互聯網上。一大批中國“80後”的年輕人,在網路上用先進的方式和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來傳達中國人的正義聲音。
  胡百精總結說,“通過拉薩‘3·14’事件及奧運聖火傳遞風波,我們意識到國力不是國家公關的唯一因素。以前我們一直認為要靠事實說話,要靠實力說話,隨後我們發現,很多時候是話語在構建這個世界的秩序。”

  地震與奧運:國家公關初試


  話語權的爭奪,是拉薩“3·14”事件和隨後的奧運聖火傳遞風波帶給中國的最大啟示。而在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國政府“吃一塹長一智”的表現,讓西方吃驚不已。胡百精分析說,“地震的應對過程,積累了中國應對重大公共危機的寶貴的制度性財富。”
  如果說地震中中國政府的危機公關,尚屬緊急反應;那麼籌備7年之久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是中國國家公關能力的初次全面測試。的確,在北京奧運這次全球性的媒介事件中,中國無疑掌控了國際話語權。

  中國國家公關時不我待


  文章最後稱,2008年歲末,中國國家公關在話語權的爭奪上,更是初露鋒芒。
  12月4日,針對法國總統薩科奇執意與達賴會面的舉動,中國首次警告將對法國經濟制裁,甚至推遲舉行中歐峰會;12月17日,有媒體報道稱,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的中國警告美國政府,如果再不改革其經濟體制,我們將不再購買美國國債。
  胡百精說,“中國已經清晰地認識到,誰的話語越強勢,誰就能在特定議題上佔據上風。中國國家公關要競奪和建構的,正是國際話語權。”
  2009年,又是中國一個特殊意義的年份:3月的西藏民主改革50週年、拉薩“3·14”事件一週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一週年,6月的1989年政治風波20週年以及10月的建國60週年。
  這幾個關鍵性的歷史時段,加上經濟危機導致的東南沿海多家工廠倒閉、600多萬大學生就業難、群體性事件高發等諸多現實問題,無疑將再次考驗中國的國家公關能力。
http://www.stnn.cc:82/china/200902/t20090203_972148_1.html

TOP

以武壓人或者以勢壓人,多數都做唔到服眾,最後還是被人在背後說是非,根本上就好難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就好似美國霸主形象,好難沒有人出來"數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