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世界蛇類圖鑑

世界蛇類圖鑑

蝮蛇科適應性強,比眼鏡蛇科耐寒,分布在極地和澳洲以外的世界任何角落。

其毒性為出血性毒。 蝮蛇科是蛇類中最進化的一種,頭部具備可感應紅外線的頰窩,可以在任何時候鎖定小型哺乳動物。

其毒牙和眼鏡蛇科的固定式毒牙不同,平常可以後縮,攻擊時才彈射出去。

所以雖然毒性不如眼鏡蛇科強,攻擊效率卻很高!!!

蝮蛇亞科(Crotalinae)


龜殼花

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英文名:Pointed-scaled pitviper
台灣名:龜殼花
日名:台湾ハブ

龜殼花為中大型的蝮蛇科毒蛇,為本國產五大毒蛇之一,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

中南半島到中國南部以及日本沖繩(在當地屬外來種)也有分布。

體型細長。頭大呈明顯的三角形,可與頸部區分。頭背面覆蓋細小鱗片,亦具有感覺熱的頰窩。毒牙大型,包在肉鞘中,可搖動。頭部背面為深棕色,帶有黑褐色的縱條紋。全身背面大致為淡褐色至棕褐色,上面有許多個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背部鱗片具有稜脊,粗糙無光澤。

棲息在中低海拔山區和平地,常在灌叢、竹林、溪邊.森林底層、石堆、岩壁穴、農作地、草地和住家附近活動,在廢棄房屋和住家附近柴堆也常發現。其體色和四周環境多能配合,具有良好的保護色。

咬人率占第二位,毒性為出血性的劇毒。白天晚上均會活動,但以夜間較為頻繁,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主要以青蛙、蜥蜴、鳥類和老鼠為食物。卵生,產卵數為5~13個。




阿里山龜殼花

學名: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
英名:Mountain pit viper
台灣名:阿里山龜殼花

台灣特有亞種,大屯山、宜蘭福山、北橫、阿里山、南橫等,中低海拔地區。

中型蛇類,最大全長約120公分。體型短胖,頭呈鈍三角形,眼睛下方有黑色縱帶延伸至頭後下方,其上至頭頂的顏色為一致的紅褐色,有些個體頭頂顏色更深,因此在頭頂合演下黑色縱帶間,仍有一紅褐色縱帶,其後方明顯變寬。

尾端常有白色小斑點。 棲習於山區,數量稀少,行動緩慢,但具有出血毒,宜小心因應。夜間活動為主,於夏季產卵,每窩產卵3-18個,孵化期為約1個月,幼蛇約長18公分,雌蛇有護卵行為。

TOP


菊池氏龜殼花

學名:Trimeresurus gracilis Oshima
英名:Kikuchi's turtle-designed snake
台灣名:菊池氏龜殼花

台灣高山特有種類,分佈在中高海拔山區的毒蛇,數量普遍。

生態習性:具有出血性毒。喜歡棲息在中高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箭竹草原、溪流和山徑附近的石堆中,白天活動,黃昏時較活躍,夜間偶而出來覓食。

型態特徵:中小型蛇類,體型短小,體長最大不會超過60cm,頭部略成橢圓形,具有頰窩和毒牙,頭部為暗褐色,自眼經口角至頸側有一淡黑色黑斑,上下緣具有黃褐色的窄斑紋,身體背面為紫褐色、灰褐色或棕灰色,其上有兩列鑲黑邊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方形斑塊,背鱗除最外列其餘均具有突起的稜脊,體鱗為19或21列。

TOP

日本的龜殼花(`∀´)/日本龜殼花

學名:Trimeresurus flavoviridis
英文名:Yellow Spotted pit viper
日名:ハブ

各種日本龜殼花品種


ハブ/沖繩龜殼花(北部)


ハブ/沖繩龜殼花(南部)


ハブ/沖繩龜殼花(銀色種)


ハブ/沖繩龜殼花(金黃色種)


奄美大島ハブ/奄美大島龜殼花


徳之島ハブ/德之島龜殼花

TOP

其他日本龜殼花①開紋龜殼花


咲縞ハブ/開紋龜殼花(深色種)


咲縞ハブ/開紋龜殼花(淺色種)

學名:Trimeresurus eregans
日名:咲縞ハブ
華語名:開紋龜殼花

棲息在沖繩以及鄰近島嶼。


其他日本龜殼花②吐喝喇龜殼花


トカラハブ/吐喝喇龜殼花(淺色種)


トカラハブ/吐喝喇龜殼花(黑色種)

學名:Trimeresurus tokarensis
華語名:吐喝喇龜殼花

棲息在吐喝喇諸島


台灣毒蛇之王(*^o^)ノ
百步蛇

學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英文名:Hundred pacer sharp-nosed viper
台灣名:百步蛇
華語名: 百步蛇

分布於台灣海拔13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區,以南部及東部較常發現,棲息於闊葉林、竹林與少干擾的溪谷等環境。 中國福建省也有分布。

屬伏擊型的蛇類,常盤蜷呈圓形,不太喜歡光亮,為晨昏性蛇類,日夜均會活動,陰天活動較為頻繁,晴天時則多隱伏在陰涼處,或在山溪旁的岩石蜷曲成一團。

多發現於林道或森林底層落葉堆,因人為捕捉和棲地破壞近年數量大量減少。

台灣魯凱族的文化與百步蛇有很大的關係。以囓齒類、鳥類為主要食物,受到侵擾時立即將頭部昂起呈警戒姿態,但不隨意攻擊,具有出血毒,毒性猛烈且發作快,中毒者往往在二小時內就會死亡。




綠色的樹棲性蝮蛇
青竹絲/赤尾鮐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英文名:Green bamboo viper
台灣名:青竹絲、赤尾鮐
華語名:赤尾青竹絲

青竹絲是臺灣地區最常見,數量最多的毒蛇,又稱為赤尾鮐。

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數量極為普遍。 中小型蛇,屬於蝮蛇科的毒蛇。頭部為典型三角形,其上密佈著細小之圓鱗,眼睛紅色,在野外很容易認出。

全身為草綠色、翠綠色或深綠色,尾巴末端為磚紅色或暗紅色。雌蛇在腹側有白色或黃白色的細縱線,雄蛇除了此一白色的細縱線外,在其下緣另有一條磚紅色的細線相接鄰著。在鼻孔與眼睛之間有一明顯的頰窩,可感覺熱以確定攻擊對象。

尾部短小,可纏繞在其他物體上。 喜歡棲息在中低海拔的小山區和平地之樹林、灌叢、草叢、竹林、溪流、水田、果園和農作地等環境,適應力強,能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有時在山區住家附近的菜瓜棚或柴堆也可發現。因其體色與環境相似,保護色極佳,很不容易被發現。

是台灣攻擊性最強的蛇,幸好其毒性較弱,致死率不到1~2%。白天夜晚均會活動,但以夜間活動較為頻繁。性情凶猛,攻擊性強,在攻擊或防衛時,尾巴會顫動。以兩棲類、蜥蜴、鳥類和老鼠為食物。胎生,可產3~15隻
小蛇。




白唇竹葉青

學名:Trimeresurus albolabris
英文名:White-Lipped Pitviper
華語名:白唇竹葉青

東南亞常見的樹棲性蝮蛇之一,日夜均會活動,不過通常以夜行性為主。具有出血毒,通常棲息在山區靠溪邊較潮溼的地方,雜草、灌木叢或竹林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待在樹上,發達的尾部善於纏繞於樹枝。

以兩棲類、鳥類與小型哺乳類為食。胎生,每次產約7-8條幼蛇。 類似台灣的赤尾青竹絲,但是尾部紅色部分較小,眼睛黃色,雄蛇並沒有像赤尾青竹絲一樣有明顯白色側線。體型較大,毒性也較強。




亞洲最大型蝮蛇
莽山洛鐵頭

學名:Trimeresurus monticola orientalis
英文名:Mountain Pit Viper
華語名:莽山洛鐵頭

莽山烙鐵頭於1989年首次被發現。當年9月,湖南莽山自然博物館館長陳遠輝在莽山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一條“罕蛇”,並估計它就是傳說中的“小青龍”蛇。

後經國內外專家嚴格認定,證實這是蝮蛇亞科烙鐵頭蛇。 世界上有30多個蝮蛇種類,但沒有發現過如此巨大的蝮蛇種,因而將其命名為“莽山烙鐵頭蛇”,將它單列為“莽山烙鐵頭屬”,此屬也只有莽山烙鐵頭一種。

國際生物界認為這種蛇在蛇類演化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有相當高的科研價值和生態價值。



溫帶地區的蝮蛇
日本マムシ/日本蝮

學名:Gloydius blomhoffii
英文名:Mamushi pit-viper
日名:日本マムシ/日本蝮

棲息在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大隅諸島各地森林中。

胎生,體色為褐色的圓形花紋。

含出血性毒,單位毒液比龜殼花毒,但是體形小毒液量少,致死事件很少。



ツシママムシ/對馬蝮

學名:Gloydius tsushimaensis

產在對馬島,生態不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