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單純攝影藝術的心理學

單純攝影藝術的心理學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唯有「有差異的」、「與眾不同」的事物,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換句話說,從橫軸(空間環境的相互關係)來看,唯有「與環境中其他的」事物比較起來,有所不同的事物,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同樣的,從縱軸(時間前後的相互關係)來看,也唯有「和以前不一樣」的事物,才會被我們注意到。

如果單純從事物對感官刺激的角度來看,這種「不一樣」,就是指「特定的事物,對我們的生理所產生的刺激強度,要比別人的,或比以前的更強」,才會引人注意。但是,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來看,或是用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體系」的角度來看,這種對「不一樣」的追求,就是:唯有比別人的,或比以前的作品,在質地或完成度上更精緻、內容更豐富、討論的議題更逼近本質,作品教觀者想像或思考的內涵更深刻,才會引起我們討論的興趣,才可能進一步被我們判斷成「是有價值的」。

這(人類對文化藝術,以及任何事物的要求,總是期望它越來越好),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

二十世紀中葉開始,人類文明的進步,使得人們對藝術作品所能蓄涵的內容(訊息)的要求,更加成熟而嚴苛。傳統定義的「攝影作品」,或運用單一媒材的純「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在作品內容所能顯現的「豐富性」、作品探討特定議題的「深刻性」、對觀者在觀看作品的同時,思考本質性議題的「啟發性」上,已經無法滿足大多數人(尤其是藝術專業領域的專家)對藝術作品的要求。

影像藝術 Imaging art、複合媒材 Mixed media、裝置藝術 Installation 等藝術創作的形式,就是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想要說「更多、更精準、更豐富、更深刻、更富啟發性」的話,而從(相對的來說,比較不能達成上述目的的)原來使用「單一媒材」創作的格局中發展出來的,更先進的藝術創作方式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