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高倍、防震:Canon EF-S 18-200mm f/3.5-5.6 IS 實測

高倍、防震:Canon EF-S 18-200mm f/3.5-5.6 IS 實測

DSLR一向強調質素,為求拍出高質影像,不少用家便願意花上過萬購買一支大光圈鏡頭。不過對於女性或喜愛輕巧的用家,要每次拍攝都要帶齊廣角、標準、遠攝等一大堆鏡頭,則可說是種負擔。要輕鬆拍攝的同時,又能拍得合理的影像質素?一支高倍變焦鏡頭便正好切合這一類用家的需要。久候多時,Canon最近便終於推出了專為 APS-C 片幅而設的高倍變焦鏡頭 EF-S 18-200mm f/3.5-5.6IS。除了完全覆蓋廣角至遠攝焦段,鏡頭更內置了 IS 光學防震系統,實行一鏡走天涯。


方便、靈活
說到高倍變焦鏡頭,相信不少影友都會即時想起 Tamron 一系列於底片年代大受用家歡迎的 28-200mm / 28-300mm鏡頭。走入 DSLR 時代,專為 APS-C 片幅數碼單反而設的「天涯」鏡頭可說是應運而生,最先為這類 DSLR 而推出的「天涯」鏡頭便是 Sigma  18-200mm F3.5-6.3 DC,而最近更推出了防震及超聲波對焦版本。光學技術上佔有優勢,原廠當然不希望將市場拱手讓予副廠,繼 Nikon 推出了頗受好評的 AF-S DXVR Zoom-Nikkor 18-200mm f/3.5-5.6G IF-ED 後,Canon 亦配合 EOS 50D,推出了屬於 EF-S系列的 18-200mm f/3.5-5.6 IS。
要設計出一支高倍變焦鏡頭,其實對於 Canon 早有經驗。專業級的有 EF 28-300mm f3.5-5.6L ISUSM,而消費級的則有全片幅的 EF 28-200mm f/3.5-5.6 USM。成像圈較細之下,要做出 APS-C片幅專用鏡頭其實相對更為容易,在縮減鏡片尺吋的同時,Canon 便選擇為鏡頭「增值」,於 EF-S 18-200mm f/3.5-5.6 IS加入了光學防震系統,可說是解決了以往高倍變焦鏡頭因光圈太小,在遠攝時經常出現的手震問題。
          



於 18mm 廣角時鏡頭為最短。於 200mm 遠攝時鏡頭會分兩節伸出。



鏡頭的濾鏡直徑為 72mm。採用 EF-S 接環。



變焦環設有焦距刻度。LOCK 制可防止鏡頭自動伸出。

造工扎實、內置 4 級 IS 光學防震
像質固然重要,不過用家對一支鏡頭的第一個印象,往往由鏡身的造工開始。EF-S 18-200mm f/3.5-5.6 IS雖然並非屬於專業的 L 系列,但手感依然算是扎實,鏡身表面並經過防滑處理,令質感提升了不少。不過跟 Nikon AF-S DX VRZoom-Nikkor 18-200mm f/3.5-5.6G IF-ED 比較,Canon這支就沒有對焦距離標示,感覺上較為入門。鏡頭跟中階的 EOS 30D平衡不錯,變焦環的緊度適中,當轉至遠攝時,鏡身會分為兩節伸出。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鏡頭並未採用經已大為普及的USM,而是利用傳統馬達驅動對焦。缺少了全時手動對焦或許會令部份用家感到可惜,不過鏡頭在日光下的對焦速度與準確度尚算理想,只在光線不足時輕微出現前後搜尋情況。透過內對焦設計,鏡頭的前組在對焦時不會轉動,令使用 CPL 一類的濾鏡變得更為方便。
要顧及輕巧,又要提供高倍變焦,「天涯」鏡頭先天上就難以造出大光圈。以往使用這一類鏡頭以遠攝端拍攝,假如光線略為不足,相片便經常會出現手震問題。作為其中一間支持鏡身防震系統的廠商,Canon 便為 EF-S 18-200mm f/3.5-5.6 IS 加入了第 4 代IS(Image Stabilization)光學防震系統,有效提升約 4 級的安全快門,理論上於遠攝端以 1/15s的慢速快門依然可以保持相片的清晰。有別於現時 Canon 部份防震鏡頭設有的 Mode 1 及 Mode 2兩種防震模式,鏡頭的防震系統可自動感應一般或擺鏡拍攝,筆者便刻意於遠攝端以手持 1/25s的低速拍攝,發覺影像依然相當清晰,足以證明防震系統的效用。
      




內置 IS 光學防震功能。



200mm、ISO 100、F/5.6、1/25s、IS OFF200mm、ISO 100、F/5.6、1/25s、IS ON

採用 4 片特殊鏡片、0.45m 最近對焦
對於攝影有一定認識的用家,相信都會認同一般定焦鏡頭在畫質上較高。原因相信亦不難理解,定焦鏡只針對單一焦段,以較為簡單的鏡組設計,便可修正各種像差。相反,變焦鏡頭在設計上要顧及不同焦段,鏡片的結構自然要複雜得多。而作為一支高倍變焦鏡頭,EF-S 18-200mm f/3.5-5.6IS 便用上 12 組 16 片的鏡組設計,並用上以往大多出現於專業“L”鏡頭的 UD 低色散及非球面鏡各 2 片,以減少像差及遠攝常見的色散。
從實際拍攝中,EF-S 18-200mm f/3.5-5.6 IS 可謂充分展現出其靈活性,廣角的風景、遠距離的拍攝,以至是近至0.45米的特寫拍攝,都可以「一鏡包辦」。鏡頭無論在色彩、層次等都表現出原廠鏡頭應有的水準,中央成像銳利算是合理,唯一是廣角端的邊角部份略為鬆散。
由於 APS-C 片幅較細,基本上配合大部分鏡頭拍攝(傳統鏡頭或者 APS-C專用鏡頭),就算全開光圈就不會發現太明顯的暗角。雖一例外的是這類高倍變焦鏡頭,幾乎無論任何牌子,以最大光圈拍攝都會拍出較為明顯的四角失光情況,問題是多與少而已。這支 EF-S 18-200mm f/3.5-5.6 IS 亦沒有例外, 以最大光圈攝時,無論 18mm 或者 200mm都會出現好像懷舊片中的暗角效果。不過只需收細 2 級,問題經巳可以大致消除。假如配合最新的 EOS50D,用家甚至可利用周邊亮度修正(Peripheral Illumination Correction)功能,以數碼方式修正邊緣的失光。



  



最近對焦距離為 0.45m,提供 0.24x 的放大率。近距拍攝效果:200mm、最近對焦距離。

鏡頭變形測試
  



18 mm200 mm

鏡頭暗角測試
測試條件:全開光圈
  



18 mm、F/3.5


200 mm、F/5.6



拍攝樣本
相機:Canon EOS 30D
      



ISO 100、F/10、1/160s [ Ori ]


ISO 100、F10、1/250s [ Ori ]




ISO 125、F/6.3、1/800s [ Ori ]


ISO 125、F/8.0、1/800s [ Ori ]



                      
焦距 18 - 200mm
視角 74°-8°
最大光圈 F3.5 - 5.6
光圈葉片 6 片圓形光圈
鏡頭群組 12 組 16 片, 設有 2 片 UD 及 2 片非球面鏡片
最近對焦 0.45m
放大率 0.24x
濾鏡直徑 72mm
尺寸 φ78.6×102mm
重量 595g
其他 內置 4 級 IS 防震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