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香港生活有感....

香港生活有感....

香港生活有感....

流浪的文章經常用井底這個字來形容自己生活的城市,亦寫過一篇叫走出井底的文章,以簡單易明的文字來描述這個城市如何令人痛苦難熬。活在當下,要走出井底談何容易?極大多數人都認為生活環境令自己身不由己,在名利的老鼠跑輪上被迫繼續喪跑,明知是痛苦但無力改變,終歸身心都在死水裡泡了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一下子要改變?道理等於一個人身體裡的大腸,積蓄了幾十年都無法排出的宿便,能夠以一瓶清腸丸可以徹底清除嗎?當然不能。要改變生活的心態,除非移民轉換國籍和身份罷,當然有誰可以有這種本事?流浪聽過很多「身不由己」的經歷時,心裡很希望以自己的方法去令身邊的朋友解脫井底心理,以及綜合井底病:求不得苦,只可惜要做真的需要做到一點:叛逆

  話說回來,如何叛逆?流浪提分享以下方法,先由基本開始:

  1.
拒絕接受主流文化:香港人推崇那種物質主義的媒介在哪裡?電視、廣告、雜誌等,請統統遠離!因為十居其九都是在貫輸購物、追求虛榮、盲從、反智、以及奴性的思想給每一個人!不是嗎?電視節目表中,有多少齣是有正面的教育意義或有用資訊?聊聊可數,印象中只有地理歷史節目和新聞,其他不是吃喝玩樂,就是辦公室「互鬥互」連續劇,每個人下班就是身心累透後,就是看這些來讓自己接受垃圾資訊,來給自己所謂的Relax。廣告,目的只有一個:買買買!不買就是損失!接收得多看得多,人根本無法抗拒唯有順從。主流式雜誌,不消說,垃圾!懶得去描述。若能做到第一步,生活內容已經大不同。當然讀者會問:不看這些看什麼?不是如流浪的朋友所說:「轉NOW、有線、或高清電視」,因為這都是香港人口味的節目,有益的只是說多了一個半個地理頻道罷!看電視,還是要懂得挑選一些富有用資訊的節目,例如新聞,或是英語台,至少有一些非香港式的資訊入腦,總好過那些「互鬥互」。多讀自己陌生的讀本,對井底以外的世界多了認知,人才會有好奇心,思想才有機會得以延伸,才可以慢慢接受其他以前認為深澀和不感興趣的新事物。

  2.
拒絕接受主流樂壇:這不用流浪多花文字描述,讀者都知道如今每個香港人在聽著什麼的洗腦歌曲了,這些簡直是井底思想的播毒媒體!那些主流歌手總是像巫師巫婆念咒般,將那些虛無的戀愛觀、自製的空虛失落感,透過歌曲直接注入耹聽者的思想中,當然有人會反駁:流行歌都有正面意識的歌,例如明年今日、愛回家、愛得太遲等,但是這類歌佔有比重極少。由香港歌手帶動主流歌曲,內容空泛,內涵意識都極具即食文化,教人不加思索,聽得多只會抗拒新事物,將接受和理解的領域收窄。當某些異軍突起的次文化湧入,聽慣洗腦歌曲的只會作出如廝反應:抗拒、訕笑、以自己狹窄的理解能力去解讀,繼而說些不倫不類的話來。君不見在三色台的所謂音樂節目,就算請來非現代主流的音樂人/演唱者,如莫華倫、蔡琴、信樂團,甚至薩頂頂,那些現場觀眾是什麼表情,什麼反應?流浪可以說那些人根本連嘗試理解和欣賞的能力都沒有,因為習慣於特定唱腔風格的歌曲,認為唯有爾等歌曲才認為是「歌曲」,豈能不嗚呼哀栽!生活,是需要藝術,唯有擴充接受的領域,打開心窗,才能發現到更多美好而富欣賞價值的藝術文化氣息,生活才能會有無限的色彩。

  3.
拒絕沉迷主流玩意:現今香港有一個怪現象,就是身處那一區那一角落,總會看見有人在著迷地玩手提遊戲機,或是來自日本的低能玩意。若說這是低能,也許是流浪偏激和過份,但細心看一看那些玩家是什麼的模樣?大多數有個共通點:樣子癡呆、目光呆滯、有種如著魔的神經質感覺的。當人們沉迷於這種玩意,話題離不開玩遊戲,下載遊戲,試問思維如何進步?如何有衍生創意?流浪認為少玩,多點時間休息或幹其他事為妙。從這些著魔的玩意中抽離,便會發現有很多比這些由別人設計的遊戲更有趣,更能夠增加自己的「範數」。不玩這些,其實好玩好讓人們值得花時間的玩意多的是,數之不盡:攝影、音樂、舞蹈、繪畫、野外活動、文字創作、探險、烹飪、天文地理、電腦、數獨、寫生等。在流行文化中,這些或許不算玩,但可知在外國的世界,這些正是人們生活的玩意?只是生活在鋼筋石屎圍牆下的香港人才認為玩遊戲才算是玩。

如能做到基本步的讀者,恭喜!或多或少身心都跟身邊人有距離了,好事!不過這只是基本,那種藏在思想底層的井底思想必須連根拔起,才能夠「身在香港境,內心在外

TOP

very good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