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談史:清軍為何慘敗八國聯軍

轉貼:談史:清軍為何慘敗八國聯軍

裝備精良人數十餘萬
談史:清軍為何慘敗八國聯軍
www.lundian.com/forum/view. shtml?p=PS200604231902011952&l=fanti

八國聯軍入侵時,保衛京津的清軍部隊裝備相當精良,且人數眾多。1900年時,清軍通過洋務運動,已進口和仿製了大量先進的洋槍洋炮,設立一批軍事學堂,派遣數以百計的軍事留學生,編練了新式的陸軍,這些活動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之後不長的時間內,就從冷兵器、半火藥兵器時代,迅速躍升到火藥兵器、半機械化的時代。當時守衛京津的系武衛軍,為六萬人的精銳部隊,均分別受過德、俄式訓練,裝備有毛瑟槍、快速機槍和各種大炮。武衛軍加上其他清軍達十幾萬之眾,卻敗在了臨時拼湊起來的八國聯軍之下,其教訓發人深思。

封建傳統嚴重制約 軍事教育健全的發展

封建社會「重道輕器」的傳統,導致「重文輕武」,也嚴重阻礙著近代軍事教育的發展。晚清時期「重文輕武」的風氣繼續蔓延,軍人社會地位低下,流行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觀念,兵的地位遠在士農工商之下。在軍官的晉升上,科舉取仕仍佔據絕對優勢,文官的官位比武官往往更受人尊敬。通過近代化練兵崛起的鄉勇將領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劉銘傳、郭嵩燾等,為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都尋求轉任文官,以示朝庭的獎賞。身為封疆大吏的張之洞在設立廣東水陸師學堂時,也只好規定「在堂者一律仍准應文武試,以開其上進之程」。李鴻章於1874年在《籌議海防折》呼籲「考試功令稍加變通,另開洋務進取一格」,使近代人才升遷,但直到1901年清廷才宣佈廢除武科舉,其時已晚。直至甲午戰爭後,近代軍事教育地位仍然很低,除在鳳毛麟角的新軍軍官以外,大多數的軍官選拔、任命,仍是裙帶式的推舉,或是武科舉考試。在總理海軍衙門存在的10年間,先後有10位總理大臣、會辦大臣、幫辦大臣任職,竟無一人出身於海軍或受過海軍專業訓練。至於衙門的總辦、幫辦和章京們,則幾乎是八旗子弟。這些人沒有專門的海軍知識,也不真心為海軍建設事業辦事,而是千方百計地為自己謀私利。

與此緊密相關的是,新軍受封建思想的嚴重影響。新軍雖然著重於現代特徵,但受時代的影響,封建陋習業已深深滲入新軍之中,如地方主義、任用私人、徇私舞弊、忠於個人的觀念、黨派主義和軍人干政等。洋務派將領既然自行招兵、發餉和訓練軍隊,就繼續對那些仍是半私人性質的軍隊擁有極大的控制權。軍官的任命普遍存在著裙帶風,以及靠恩師、門生、故舊等封建關系上。袁世凱在人事上大勢收羅親信,建立從屬於自己的班底,籠絡淮軍舊部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和留日學生,使其效忠袁本人。由於存在著嚴重的「兵為將有」的問題,以至於國家需要新式軍隊抵抗外敵入侵時,居然會發生部分新軍拒絕履行義務的事件發生。袁世凱此時駐山東一萬多人的武衛右軍裝備有德制毛瑟槍、機關槍、大炮,他僅裝模作樣地派出了新募的3,000多人的地方部隊,而不是自己的精銳部隊。張自洞的「自強軍」有受過德式訓練的7,750人的精銳部隊,在「編隊操演和武器運用上,可與最好的德國軍隊相比」,袁、張兩人作為中國的將軍,卻在八國聯軍入侵之際,在中國的土地上居然扯起了「中立」的旗幟,不去京津地區打聯軍。此舉讓八國聯軍也深感幸運。

對戰略戰術教育訓練的認識十分落後

受當時社會科技、經濟、教育等的影響,近代清軍的軍事教育整體理念仍處於冷兵器戰爭時代的水準,落後於世界先進水準,可怕的是無法滿足近代岌岌可危的國防的需要。清軍的軍事教育未能有效地解決各級軍官指揮能力弱、號令不統一,武器不劃一、後勤缺乏效率等問題,最嚴重的是軍官們不會協同使用各兵種,更不能解決久已存在的貪污腐敗,徇私、吃空額和餉銀過薄的問題,其戰鬥力就可想而知。

由於對近代軍事教育認識不足,新軍缺少陸軍內部各兵種的協同訓練,更缺少必要的陸海軍的協同訓練。其惡果是,甲午戰爭中,海軍與陸軍的協同動作嚴重脫節,日軍在遼東半島登陸時,海軍只顧「避戰保船」,等到日軍圍攻威海衛時,陸軍援軍卻遲遲未到。到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時,新軍在這方面的問題改進仍然不大,外國觀察人員對此評論道「中國軍隊在1900年,像在1894-1895年時一樣,最大的弱點是缺乏夠格的軍官。軍官隊伍的主要缺點,是對基本的戰略戰術缺乏知識。再者,即使個別人具有某些理論知識,他們也缺乏指揮大軍配合使用各兵種的經驗。其結果,當然是士卒對他們的領導人極少信仰。」

新軍戰法的落後,其實也與當時的洋教習不盡心盡力有關。雖然德國教習受高薪聘請、雖然日本的教習有著勝利者的自信,但德、日等國的軍事教官同樣擔心中國軍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想法,出於其民族的私利算計,都不願把最先進的戰法教給清軍,教學內容多為過時的東西,只是相對於清軍還是先進的。據《東方雜志》記載:德皇曾密戒其陸軍中人,不許以適宜之戰術授之於中國。教給清軍的不過是普法戰爭前的舊戰術,而且僅限於士兵的戰術,士官以上的知識,都秘不相傳。

即使在德國或日本教習的監督下,當時也很少有部隊作過野外演習,部隊也仍然有用弓箭與火繩槍來打靶的,盡管本來可以用毛瑟槍和克虜伯大炮來訓練士卒﹔更有甚者,居然有人把他們的新式武器儲存起來,讓部隊使用老舊的器械。由於缺乏保養,有的軍官竟一任現代武器朽爛。

嚴重的形式主義

近代軍事教育存在的一大致命傷是形式主義,在平時訓練中擺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來欺騙上司和輿論,到戰時則受到戰爭毫不客氣的懲罰。

從陸軍來看。清末的新式軍隊,喜歡以旗幟鮮明,衣著耀眼,刀槍奪目和鑼鼓喧天造成一種軍威雄壯的景象。其次,陸軍醉心於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隊列操練上,而隊列的價值除了可壯聲勢,可用於閱兵展覽外,實際價值實在沒有多少。衣著光鮮的士兵走著德式步操,看上去確實好不威風。包括袁世凱的部隊,也難免俗,其隊列演練和器械操作的良好程度,使來訪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專家看了也為之神往,他斷言「有些部隊的體育鍛煉簡直能與馬戲團和雜技團相比。」過度的隊列練習和體能訓練其實有損於士兵的健康,如果清軍將隊列操練的時間分出哪怕是三分之一用於野戰演習或射擊練習的話,清軍在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就不至於敗得那麼慘了。這種只重外表而不重實效的現象,部分原因在於有的新軍領導人錯誤地將西式戰術理解為隊列訓練,但更大程度上,是他們企圖以雄壯的軍容來打動大員們,以期讓他們產生好的印象。而昏聵的大好老們往往是只憑操場上的本領來評判一支隊伍的。

這些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受到中外軍事歷史專家的一致抨擊。美國軍史專家鮑威爾指出,其實在真正打仗的時候,東三省的紅鬍子大匪或者南海的海盜作為遊擊兵,盡管他們沒有好看的軍容,但也許會比多數的清軍有更高的戰鬥價值。

戰鬥意志教育嚴重缺損

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戰爭中,董福祥的甘軍和聶士成的武衛軍,裝備和訓練都較差,卻讓八國聯軍在初戰中大栽跟頭,傷亡達三百多人,被西方人稱贊為「暗底下卻是些好戰士」。馬、聶兩將軍的部隊,在天津地區的奮戰充分証明戰鬥意志的重要意義,証明瞭清軍如果有足夠的勇氣的話,完全有乘勝進攻和勇敢襲擊的能力。

在訓練與裝備都不足的情況下,高昂的戰鬥意志是可以極大地彌補戰鬥力的。然而,守衛京津的清軍部隊往往成了「有鋼無氣」的部隊,動輒遇敵一觸即潰。外國的軍事專家就此專門批評道,當八國聯軍入侵時,「中國軍隊的全部訓練都不行,射擊訓練很糟,小型武器射擊往往不準。沒有充分使用騎兵,即使在裝備很好的時候,中同人一般都寧願保持守勢。他們的側翼及後方只要一受威脅,他們總是立刻撤退。」

與戰鬥意志薄弱緊密相關是主動精神的欠缺。即使是教育程度最好的袁世凱的北洋軍也是如此。在袁設立的各種軍事學堂中,不但有軍官,而且有許多士兵也受新式的教育訓練。但是,舊教育的影響還很深,學堂繼續讓學生死背書本,著重於教條的字義。這樣的軍隊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戰場上,怎能不一敗塗地呢?

晚清的軍事變革說明,單靠買來的洋槍洋炮,是不能完成近代化軍事變革、擋住外敵入侵的。須知,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必須踏踏實實地搞好包括軍事教育在內的軍事變革,使人和武器達成有機的結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保持高昂的戰鬥意志和蓬勃的朝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來源:學習時報
文:劉波

TOP

其實清末時期對外戰爭多係敗於思想落後...對外認知不足...清廷腐敗不堪.......一個慈禧加上龐大固有利益者....有d更加勾結洋人.....想唔輸都幾難...........

其實中國依家面對ge~~問題都係有龐大固有利益者.......如果唔好好處理......小心拆彈................會有歷史重演可能......希望胡溫可以制衡住............不論係咪徹底清除.......先做到唔好比勢力再進一擴大.........


TOP

但係now d chinese hist 淨係say weapen......
呢篇文章應列入教材

TOP

Thanks for sharing.

TOP

我係話
d中國歷史教科書成日話清朝輸係因為武器問題

TOP

其實新年流流都唔答你呢d.不過見你地講耐先忍唔住

其實政治問題多於軍力問題.

清潮既人多數食古不化就真既.

你知中國幾大?實濟上應戰只有1/3兵力

加上當時王帝權力其實有限,個皇太后攝政,大部份權力都係去太后身上,王帝當時用錢要太后批准,甚至無權大量移動軍力!個太后又唔想理,結果人地打到入黎先識做野以經唔得啦!!~

當時政制王上甚至無權叫8其軍,要果班8其其主同意先可以移動兵力?分得清楚我D槍係我既,你無你事!即係話只得新軍係王上等人直接控制.果8其軍有部份真係唔洗打

TOP

發新話題